依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22900-2022)标准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

 

贡献专业力量

 

专注于绿色矿山科技领域

  • 回到顶部
  • 400-051-661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矿山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解码“两山”理论的准能实践——探索矿山生态修复与产业开发利用的绿色新路径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辽阔土地上,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准能集团)以绿色矿山建设为画笔,描绘出一幅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相得益彰的壮丽画卷。作为煤炭资源富集的区域,这里不仅是矿山生态治理的试验田,更是煤炭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先行者,展现了绿色发展的蓬勃活力。

  近年来,准能集团在生态修复、智能化矿山建设、绿色产业及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径。让我们跟随笔者的脚步,深入了解准能集团矿山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利用的创新实践,解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准能经验。

 

 

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

 

探索实践三种复垦模式

  2024年,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快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把推动绿色矿山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探索出集中连片、企业自主、村企合作三种复垦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修复模式。鄂尔多斯市绿色矿山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向笔者详细介绍了这三种模式的运作机制与显著成效。

  集中连片复垦主要体现为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大规模土地整治工程,这种方式主要由企业出资,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复垦完成后,土地可用于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如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

  企业自主复垦则是由矿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对开采后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准能集团是企业自主复垦的典型代表,通过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转变为良田、森林和草原。

  村企合作复垦是一种创新模式,通过“工矿企业+镇属国有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的合作机制,实现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纳日松镇的神山村就是村企合作的典范。神山村通过村企合作,引入中草药种植企业,打造了万亩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不仅让企业获得了土地资源,也让村民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以上三种复垦方式各有优势,但共同的目标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从“鸡爪子山”到“绿色银行”的华丽蝶变

  准能集团作为国家能源集团的煤炭板块骨干力量,始终将矿山生态治理与生产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准能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副主任王瑜向笔者详细介绍了准能集团在矿山生态治理与产业化开发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效。准格尔矿区是我国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虽然煤炭资源富集,但原生态脆弱,经济结构单一。准能集团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采矿愚公移山、复垦绿水青山、转型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王瑜介绍,准能集团的生态修复模式主要包括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科学的排土场堆塑,将原始地貌改造为“盘子”状,中间低、四周高,有效保水固土;在排弃过程中设置隔水层、蓄水层、保水层,构建矿区海绵土壤,涵养万亩良田;根据地理条件筛选适宜植物,通过乔木、灌木、草地的科学配置,实现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

  截至2024年底,准能集团复垦绿化累计投入28.8亿元,完成复垦面积9.85万亩,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至85%以上,平均侵蚀模数降低88%。准能集团的“矿区生态修复案例”相继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报告、自然资源部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和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绿色矿山典型案例。

  生态治理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准能集团依托矿区丰富的人文、矿业遗迹,全面打造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展示平台。高标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生物多样性公园、望兴园、日晷广场等诸多特色场馆和景观群,带动“现象级”工业旅游热潮持续升温。通过国家AAAAA级绿色矿山认证,被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观光,累计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

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准能实践

  准能集团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绿色矿山建设,一手抓增绿,一手抓降碳。采用先进开采工艺和大型采矿设备,并结合现场不断优化生产工艺,资源回采率、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全员工效、设备效率等各项指标保持行业领先。通过原煤清洁高效分选,生产的商品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高发热量特性;立足准格尔煤炭“高铝、富镓、富锂”禀赋发展循环经济,研发多项首创技术,探索推动煤炭高值化利用。

  准能集团大力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黑岱沟露天煤矿及配套选煤厂通过了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验收,达到了中级智能化建设水平。

  黑岱沟露天煤矿副矿长秦少华向笔者介绍:“我们推进采矿设备智能化、采剥现场少人化、矿山环境低损化,截至目前,累计完成55台无人驾驶卡车和118台协同作业设备的改造,实现了无人驾驶5编组全流程剥离作业。”

  准能集团建立了一体化管控平台,将生产、经营、安全、设备、地质等数据全面融合,实现了数据共享和高效利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准能集团能够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优化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的智能化矿山建设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显著提升了矿山作业的安全性。无人驾驶卡车的应用使运输效率提高了10%,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减少了因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秦少华介绍道。

  未来,准能集团将继续深化智能化矿山建设,探索研发应用大吨位、新能源、无驾驶室、双向行驶的无人驾驶矿山机器人,完善远控电铲、钻机、推土机等设备的远程操控技术,推动矿山智能化建设向更加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无人驾驶矿用车重载混编作业

 

探索多元绿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准能集团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了“政府+企业+农户”产业联合体及“国家矿山公园+准能生态旅游区+准旗文旅集团”文旅联合体。通过“生态+农业、牧业、林果、文旅、研学、光伏”等多元产业模式,准能集团开发了3000多亩饲料及小杂粮种植基地,种植1万多亩牧草,建立了3.9万亩林果种植基地,建成42栋采摘日光温室,存栏2000多头优质肉牛,建成涵盖叠翠林区、紫东农区、毓秀景区等8个功能区的矿区生态旅游区,推动了以矿区生态产业化开发带动当地政府和周边村民增收。

  准能集团以矿区绿色经济为支撑,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共同体格局。地企联合成立矿区生态公司,2024年以矿区生态公司羯羊养殖场为龙头,带动农民销售羯羊11000多只、肉牛860头、碱稻米及果蔬280多万斤。

  准能矿区形成特色生态产业链,推动种植养护、畜牧养殖和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了当地交通、餐饮、住宿、文化等行业的繁荣,直接带动辐射上万人就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年人均增收3.58万元,每年为村民增收4000万元,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为矿区生态产业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采摘日光温室

 

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准能集团紧紧围绕践行国家“双碳”目标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下一步,将以碳汇草种植、绿色能源开发等生态工程,发展碳汇经济,打造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碳汇储备试点地区和碳汇造林试点单位,在实现扩绿、降碳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户增收。

  王瑜向笔者描绘了“生态准能”建设的发展规划,准能集团将继续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走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写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绿色文章”,绘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为筑牢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据统计,鄂尔多斯市露天矿山复垦治理面积达265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20座、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36座。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矿山生态治理与价值提升齐头并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丰收,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树立了典范。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APP 作者:闵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