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老矿区的“移山计划”:投资48亿从“黑色”转向“绿色”
重庆綦江打通镇松藻煤矿,十来米高的煤矸石堆积成山,四季不生草木。像这样的黑色“矸石山”,连同周边的安稳、赶水、石壕三个镇共有10来座。为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移山计划”已经被提上日程。
日前,重庆一季度354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按下“启动键”,綦江全国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绿色产业转型EOD项目名列其中。
2月20日下午,上游新闻记者走进项目区域,一探这些老矿区的新生之路:如何将眼光从“地下”转到“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矸石山”移走提上日程
綦江区打通镇向阳村,有一座煤矸石堆起来的山——矸子山。在綦江南部四镇的老矿区,带“矸”字的山和场有10多个。上游新闻记者根据数据统计,这些老矿区的矸石总储量有2000万吨左右。
实施综合治理工程,移走“矸石山”是一道“必答题”。
煤矸石硬度高,可用作路基材料代替地表石头,有的可用来生产建筑材料。正因为如此,不少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看中了煤矸石的“剩余价值”。
“我们基本是按10元/吨出手。”綦江南部矿区转型升级发展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卿焜说,这样一来煤矸石变废为宝,废弃成山的矸石被盘活。
去年,一个砖厂老板买下金鸡岩矸石山,将煤矸石拉出去制页岩砖。移走矸石山渐渐提上日程,生态修复和治理就大有盼头。目前,已有广西中煤地质、中硕环保、宏聚能投等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论证。
上游新闻记者在当地的石板沟看到,曾经采挖石头的矿山已经修复一新,山上曾被挖出的“伤痕”渐渐愈合,在春天里铺上一层厚薄不匀的绿装。
李卿焜介绍,将通过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改善提升资源价值,不断推动尾矿废弃物循环化、资源化再生利用,实现资源溢价反哺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
老矿区重新培植产业沃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这些年来,当地顺势而为,谋发展的眼光也在变:从“地下”转到“地上”。
上游新闻记者在打通镇下沟村看到,七八台重型机械整治出一片高标准农田,曾经的“巴掌田”、“鸡窝地”变成连片良田,平整规范、错落有致。
“以后人可以少干,可使唤机器干活!”下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发正在谋划村里的产业出路,“要重点发展高效农业!”
下沟村有花椒和笋子,可产业基础薄弱。张德发思忖片刻说,村里的万亩山林有野蛮生长的方竹笋、刺竹笋,可以发展加工;田地里种些贡菜,应该不愁销路;再在村里办个加工厂,搞点农产品(5.720, -0.02, -0.35%)加工。
良田要首先变粮田。有人提议,连片种植红缨子高粱,高粱出穗前满眼皆绿是风景,高粱出穗后遍地红是“丰景”,都可生出“钱景”。
在不远的赶水镇,有“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工业基地双溪机械厂,道路两旁的绿植已经收拾一新,不少大型酒罐成了装饰。如今,綦江区正努力将其打造成双溪酱酒产业园,打造酱酒产业集群。目前,该产业园已完成项目论证、选址等工作,已有10余家企业前来考察洽谈。
原双溪机械厂4个大型山洞车间,可改造成酱酒收储基地;利用其他闲置厂房、库房等场地,可实现原酒收储4万余吨。按照规划,总体实现1.5万吨酱酒产能,5万吨的储藏量。
“这里将来需要大量的优质高粱。”李卿焜说。
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除高标准农田建设、酱酒产业园,綦江还谋划在安稳镇打造新型建筑智能建造产业园。按照计划,这个产业园的建设在今年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工。
该产业园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利用园区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石灰岩、大量的煤矸石资源和突出的区位、交通、政策优势,发展集研发、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管理一体化的智能化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
目前,园区内各项建设工作正在加紧推进。建通矿业年产90万吨脱硫石粉项目及精制砂生产线建设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3月完成安全评价、职业卫生评价等专题报告,今年4月将正式建成投产。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整个EOD项目包括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矿区生态修复、资源综合利用、绿色产业发展四大类,一共有18个子项目,总投资48.15亿元。项目选址主要位于綦江赶水镇、安稳镇、打通镇、石壕镇,覆盖面积超过520平方千米,占綦江面积的24%。
按照綦江的决策部署,将结合南部四镇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精心编制南部矿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以安稳新型建筑智能建造产业园,赶水酱酒产业园、综合物流基地,打通、石壕高山休闲养老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力争形成更好发挥南部四镇优势、凸显矿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同时,当地编制完成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启动《綦江区中小企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为南部四镇农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谋划方向。
“接下来将紧紧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契机,以抓项目促投资为主轴,实行一项目一专班,清单式管理,不断推进矿区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李卿焜说。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编辑:陈璐
责编:吴忠兰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