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22900-2022)标准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

 

贡献专业力量

 

专注于绿色矿山科技领域

  • 回到顶部
  • 400-051-661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矿山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关于露天采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

作为露天开采主体的大型露天煤矿,大部分实现了现代化绿色开采,严格落实恢复治理措施,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复垦绿化后的土地甚至比原来的生态环境更优更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愈加严厉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露天采矿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露天开采具有四大优势,即开采规模大、开采效率高、回采率高、安全性高。作为露天开采主体的大型露天煤矿,大部分实现了现代化绿色开采,严格落实恢复治理措施,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复垦绿化后的土地甚至比原来的生态环境更优更好。但由于一些露天煤矿在社会上造成的恶劣影响,给整个露天开采行业贴上了破坏环境的标签。这对露天采矿企业而言,是扛着责任,背着黑锅。”最近,在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露天开采专家委员会举办的2018年年会暨煤炭露天开采与生态环境专题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呼吁,不要一叶障目,应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煤矿露天开采,并首次提出用扰动系数客观评价采矿对环境的影响。

事实上,对待露天开采的非理性的不科学态度,影响的不仅仅是煤炭行业的露天采矿。对露天采矿数量更大的砂石骨料行业而言,质疑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大有“罄竹难书”之势,把生态环境破坏的“黑锅”几乎全甩给了这个庞大的行业。这无论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对国家资源安全保障都是不利的。

那么,露天采矿到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多大,能不能实现“鱼与熊掌”的兼得?中国矿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露天采矿成为“眼中钉”

 

众所周知,矿山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硐采,也称坑采;一种是露天开采。矿山企业选择何种开采方式,则主要取决于矿山的地质条件。相对而言,对资源埋藏浅、储量大且比较连续集中、剥采比相对较低的矿山企业,大多采用露天开采。

我国的矿业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硐采和露天开采并存的格局,铁、钼、铜、煤等行业都有一定数量的露天矿山,而且有的矿山单体规模比较大,代表了世界一流水平。特别是砂石骨料行业,露天采矿更是司空见惯、无处不在。但是,无论从数量和总体规模上而言,除砂石骨料行业外,我国露天采矿还是远远低于硐采。

露天开采的特殊开发方式,决定了必须要对地表或山体进行“开膛破肚”,改变或毁坏原貌。尤其是一些大型露天矿山,每年数十万吨、数百万吨的矿石量,加上巨量的废石废土,短时间内对矿山的原貌破坏和影响巨大。

更重要的是,过去许多露天采矿特别是砂石露天矿,由于规划布局不科学,多选择在交通便利的显著地段,在过去“先开发后治理、边开发边治理”的传统模式下,往往是重开发轻治理,甚至是只开发不治理。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保护,致使尘土飞扬,废土废石成堆;开发结束后拍拍屁股走人,又不对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留下的是满目疮痍、荒凉一片。

我国著名的矿业城市焦作,过去曾因露天采矿乱采滥挖以及缺乏必要的治理措施,使得其北部的南太行山千疮百孔;还有矿业城市徐州,一个个露天采石场留下的宕口,犹如一道道疮疤,与生态文明建设格格不入。至于那些大型露天采矿留下的一座座深坑,由于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和开发,更是成为了当地人们永远的伤痛。

也正因为露天采矿剥离量和采矿量都比较大,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又看得见摸得着,所以社会上许多人对其一直持否定态度。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愈加严厉苛刻,一些地方甚至把露天采矿当成了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最大“元凶”,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一下子全部除掉。

前些时候,中国矿业报记者到某地采访,当地的一位县委主要领导一提到露天采矿,气都不打一出来:“露天采矿是我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整治的重点,特别是对砂石骨料露天矿山,原则上一律关闭。”

 

 

 

 

露天采矿显性“外伤”易治疗

俗话说:外伤易治,内伤难除。其实,对露天采矿而言,除了容易对原始地表造成破坏外,其他方面的优势还是很突出的,而即便是对地表造成的破坏,只要修复及时得当,非但不会影响生态,还会改善和重塑生态。

据了解,露天采矿与硐采相比,优势突出。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技术管理部副主任吴建华介绍,我国大约有7000多个煤矿,露天煤矿大约有300多个,其中大型露天矿(千万吨以上的)占10%,正规的露天煤矿100万吨以下的很少。相比以个位或两位数计算开采效率的井工矿,露天煤矿的开采效率最低是两位数,好一点都是三位数。统计数据显示,井工矿回采率能达到50%就已经很不错了,好的能达到55%,但是露天矿能达到80%以上。而且,露天矿很少有人员伤亡事故。

对砂石骨料矿山而言,露天开采的优势更为明显。因为许多山岭原本就是石灰岩、花岗岩和玄武岩,覆盖层很薄,简单进行下剥离就可以直接生产。如果不考虑地质条件,单纯地让这些矿山也进行硐采,那无疑是赶鸭子上架。此外,砂石骨料作为我国开采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原材料,与经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其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千家万户的生活。假如要求全部实行硐采,由此增加的开采成本势必会转嫁到下游产业,进而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至于露天采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硐采相比是比较小的,也是完全可控和可修复的。

“露天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地表及浅层土地,虽然对表土扰动较大,给人的视觉冲击较大,但随着采排到位,可及时恢复用地,远比矿井充填容易得多,后期恢复治理及生态重构更容易实现。”一位煤炭业内的人士分析说。

这种观点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自然资源部有关人士就曾指出:“井下开采尤其是煤矿井下开采,如果不进行充填,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地表塌陷和地下水破坏。而露天开采与硐采相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比较小。”

事实上,由于井下开采所造成的生态灾难越来越严重。山东济宁和江苏徐州由于煤炭地下开采,大量的良田成为了采煤塌陷区,许多地方汪洋一片,治理成本高,修复难度大。山西一些重点产煤地区,地表塌陷裂缝随处可见,地下水位下降严重。一些金属矿山因选矿品位低,废渣废石堆积成山,既侵占了土地,又污染了环境,而且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根治。

而露天采矿废坑治理起来却相对容易简单,而且成效比较突出。一些历史遗留下来、责任人灭失的废弃矿坑,如湖北大冶露天铁矿、辽宁阜新露天采煤大坑等被建成了矿山公园,一些废弃矿山如江苏徐州的废弃宕口、山东平度的废弃石场、河南焦作北部山区的废石场,则被治理改造成了公园和“花果山”,还有一些废弃矿山如山东泗水的私采乱挖后遗留的荒坑,则通过整治成为了良田。

“砂石骨料企业几乎是吃干榨净,不会留下任何废物。所以只要对生产过程的扬尘控制好,环境修复好,不仅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还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提供更好的绿水青山。”中国砂石协会会长胡幼奕说。

 

 

 

 

绿色发展为露天采矿带来转机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事实上,对露天采矿而言,如果给它一段时间,可以让银山变成金山。

事实上,这几年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许多露天采矿企业已转变采矿观念,把采矿过程变成了重塑生态、造景造地的过程。有的地方把矿山开发后的废弃矿山治理修复为矿山公园、地质公园,而一些经济发达、建设用地指标比较紧缺的地区,则把整个山头开采后或改良成耕地或变成建设用地。

“对矿山企业来说,传统采矿方式和模式已不能适应绿色发展的需要。矿山企业必须适应新形势,谋求新模式,统筹规划,跨界融合,把金属矿山与包括砂石骨料在内的非金属行业、土地复垦、休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对符合要求的金属矿山可以用废石和尾矿制造砂石骨料,将废土复垦为土地,减少固废排放,实现资源的吃干榨净。”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彭齐鸣表示。

作为现代砂石骨料行业的标杆,陕西省瑞德宝尔投资公司近几年来坚持“两山论”,把矿业开发与生态再造融为一体,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把采石变成了造景。

“采石场所在的山岭原来生长的都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灌木和荒草,我们严格按照原先的景区规划要求,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美化的原则,在开采过程中对不用的地方及时栽植景观树、做好绿化工作,对采石坑按照人工湖的标准进行施工。几年之后,采石结束之时,也就是景观建成之际。”该公司董事长林源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的矿山现在是国内一流的绿色砂石骨料矿山,10年之后我们的矿山将变成国内一流的景区。”

作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的浙江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这几年来通过绿色矿山建设,把一个砂石骨料矿山打造成为了一个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的花园式矿山。

河南省辰夏集团把“矿山修复+”理念植入到矿山开发中,在矿山开发中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出了集矿业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谈起石矿资源的开发及未来发展模式,胡幼奕饶有兴致地介绍称,砂石骨料行业的最终发展模式为砂石骨料4.0,即建设石矿开采+砂石骨料+粉末站+商品混凝土+混凝土部品、构件制造+PC建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及产品、海绵城市透水产品+废弃石矿生态修复等为一体的智能化控制的生态工业园区,并在园区附加土壤改良、生态农业、生态林业、茶业、酒业、历史、文化、教育、休闲度假、养老及相关公共事业等社会功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新模式。该模式的设计思想是:以生态优先,全产业链一体化生态发展,所涉及和进入的企业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避免了传统工业园模式带来的各企业间的竞争,能够最大限度地集成相关产业,获得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实现砂石及相关产业的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合作发展、融合发展、共享发展、和谐发展。

其他矿山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和生态修复的新路子。一些露天煤矿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使周边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重塑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来源: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