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12条、近1900字 这部县域矿山生态修复法规实现“小快灵”
3月1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矿山生态修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据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显示,这是全国首部县域矿山生态修复地方性法规。这部仅12条、近1900字的“小切口”立法,为“中国锰都”生态治理开出法治新方,也为“锰三角”协同治理按下“加速键”。
花垣县地处湘渝黔“锰三角”核心区,曾因无序开采留下千余矿洞、90万立方米废石等“生态伤疤”。2021年,该县以壮士断腕决心推进治理——封堵全部历史矿洞,复绿1.45万亩,2024年,花垣县地表水国、省控断面锰浓度较2023年下降65.7%,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优良率97%;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与2023年同期相比改善率11.2%,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条例》将治理经验固化为长效机制。首创“全生命周期”责任机制,明确探矿、采矿等13类主体为修复义务人,历史遗留废弃矿由县政府兜底;引入“代履行”制度,6部门可强制修复并追偿费用,破解“新官不理旧账”难题;建立渝黔湘三地执法司法协作机制,破解“跨界污染无人管”困局。
科技“点金”,尾矿库长出亿元产业链。在花垣工业集中区,华垣环能公司生产线将240万吨铅锌尾矿转化为新型建材,年产值达1.5亿元。“每吨废渣创造300元产值,环保账就是经济账!”企业负责人说。这一“吃干榨净”模式被写入《条例》鼓励条款,与龙潭镇石群辉合作社形成“高低搭配”:3000亩尾矿库种桑养蚕,带动128名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目前,全县46%修复地块已转型为农业、文旅用地。
随着《条例》落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即将启动,20项技术标准正在制定。在边城公园的普法现场,近400份《条例》手册被发放,市民向春玲感慨:“要用法律守护家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君表示,法治化修复是绿色矿业新起点。花垣县委书记王京海称:“我们将用法治平衡发展与保护,让青山永驻、金山银山常在。”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陶佳 张颐佳 杨元崇 简彪 杨美琳
徐州中矿数字化矿山技术研究所
【官方微信】
全国客服电话:
400-0516-619
欢迎各界人士前来咨询
热线:400-0516-619
电话:18052114008
传真:+86-0516-80297711
邮箱:290385792@qq.com
网址:www.zyny.org.cn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山镇财富湾财富公馆1-1403
CONTANT US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徐州中矿数字化矿山技术研究所 苏ICP备18027288号-1 32031202000604 技术支持:徐州中矿数字化矿山技术研究所
绿色矿山网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