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践行“两山”理念让28座矿山穿上“绿”装
矿山修复前。
矿山复绿后。
东乡镇六库虎头山采石场复绿管护人员黄章开(左)操作喷洒系统给植被浇水。
武宣县武宣镇河耀村的矿山红线监测预警管理平台,无人机巡山归来。
武宣县武宣镇河耀村的矿山红线监测预警管理平台。
东乡镇六库虎头山采石场披绿重生(航拍图)。
“挖机一响,黄金万两”。过去,这是矿山企业挖山采矿的真实写照。然而,持续不断地开采,青山变秃山,“钱袋子”还能鼓多久?
2021年,中央第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来宾市武宣县28座矿山企业存在破坏林地行为,生态环境亮起红灯。经过艰难抉择,一场“啃硬骨头”的生态治理攻坚战打响。
“挖山掘金,青山不在。”生态与发展到底能否双赢?关停这些矿山后,生态恢复得怎样,经济发展如何转型?近日,记者深入武宣县多个矿区,见证了这些矿山的绿色变迁。
抉择——关停矿山
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常被称为“工业的粮食”与“民族的命脉”。
武宣县是广西最重要的铅锌矿产资源基地之一,也是来宾市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和新兴碳酸钙产业基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那边过去是个采石场,工人挥铲挖石,山都跟着抖,留下的‘伤疤’,让人触目惊心。”武宣县林业局森林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廖怡,指着东乡镇六库虎头山方向说:“这只是武宣县28座矿山复绿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一个缩影。”
2021年,武宣县28座矿山身上的“标签”,从“经济贡献者”变为“林地破坏者”,面对粗放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破坏,当地政府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勇敢面对。
经济要发展,生态也要保护,面对艰难的抉择,当地政府痛定思痛,选择全“绿”以赴,告别“靠山吃山、吃子孙饭”发展模式,着手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
“矿山刚关停时,山上光秃秃的,没有花,没有草,鸟儿没有栖息的地方,整个环境显得死气沉沉。”负责复绿的管护员黄章开回忆道。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关停矿山,成为当地群众最热烈的期盼。如何还清这笔“生态债”?武宣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林长制为抓手,将矿山复绿,作为生态环境修复一号工程,采取“一矿一策、专家指导、专案修复、专人管护”措施,高位推进矿山整治工作,全力推进矿山复绿。
“关停六库虎头山采石场,每年我们会减少一部分税收,但为了留住武宣的‘绿水青山’,不做历史的“罪人”,眼前这些利益必须舍弃。”东乡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方海表示。
一座座矿山的关停,对当地来说,无疑是割舍了一块重要的“心头肉”,过程充满了纠结与不舍。这个决定背后,是当地政府对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
矿山关闭后,曾经绿意盎然的山坡变得满目疮痍,起风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尘土味。
然而最棘手的是如何妥善安置失业矿工,帮助他们重新找到生计,还有如何填补因矿山关闭而留下的经济空白。只有找到新的产业出路,才能为矿工们提供重新就业的机会,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为缓解这一困境,当地政府四处奔波,走访企业,寻求绿色能源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推广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不断优化武宣绿色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政府还加大了生态修复的力度,希望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修复——秃山披绿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之道。武宣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位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力求让荒芜之地重焕生机,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双赢。
想让一座座秃山重新披绿,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有些坡面山体陡峭、角度大,机械无法登山,人工攀爬困难,修复工作特别棘手。”矿山复绿工程项目负责人黄维禹说,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采用生物活性土壤边坡绿化、植生袋堆叠和挂网爬藤植物法,同时选用本土苗木,确保生态适应性。
从寸草不生到绿意盎然,黄章开亲眼目睹了六库虎头山这座“秃头山”的蝶变。
作为虎头山复绿工程的主要管护人员,黄章开的日常工作,便是沿着那条蜿蜒崎岖的山道,爬上山腰、山顶操控喷洒系统给植被浇水。这段往返于山顶与山脚间的路程,耗时超过一小时。沿途,他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因为隐匿于草丛的毒蛇和黄蚂蚁,随时都会对他发起攻击。
“之前我不小心被黄蚂蚁咬过,结果满脚都是水疱,疼得我走路都一瘸一拐的。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足足折腾了两个多星期才慢慢好起来。”回忆起那段提心吊胆的日子,黄章开低头看向自己穿的长筒雨鞋。
“现在一周要巡山3~4次,每周都要抽水给山上的植被浇水。”看着逐渐披上绿装的山头,黄章开笑着说:“那些离开的野生动物,现在又都回来了。这些‘小精灵’又有新‘家’了。”
“瞧瞧现在,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子来了野鸡,麻雀在叽叽喳喳,跟开派对似的,热闹得很。”东乡镇古列村党总支部书记罗素月说,这才是来自大自然的美妙旋律。
随着复绿工作的不断推进,一切都在悄然改变。山上的植被逐渐茂盛。如今,走在山间小道上,虫鸣鸟叫声此起彼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现在好了!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放在以前,大家都不敢开窗户。”古列村村民廖志洪说,以前采矿,时常有轰隆隆的噪音,现在没有了,过去走路都得眯着眼,捂着嘴,现在路面上干干净净,再也不用担心吃一嘴灰尘了。
2021年7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武宣县28座矿山涉林违法问题,截止到2022年12月底,28座矿山中有2座矿山通过补办用林手续完成整改;剩余26座矿山通过生态修复完成整改,已全部通过验收。
在这次矿山修复的攻坚战中,武宣县累计投入修复资金约1.5亿元,种植树苗26.3万株,播种草籽2.35万公斤,复绿面积95.44公顷。
重生——逐“绿”而行
青山隐雾间,翠色入云端,鸟鸣溪水畔,风吟绕峰峦。昔日,一座座留下斑驳伤痕的“秃山”,而今,绿意如潮,汹涌而来,这不是修补,而是重生!
2022年11月23日,在全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上,来宾市作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典型发言。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关键在于融入科技力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023年11月,武宣县矿山红线监测预警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它集成了最新的无人机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矿山的远程、实时、精准监管,确保每一寸土地都沐浴在绿色监管的阳光下。
“无人机能按照预设的航线自动起飞,对周边矿山进行巡航排查。”廖怡说,无人机巡航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它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区域,且不受地形限制,能够发现一些隐蔽的违法行为。最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能够提前预警潜在的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矿山违法占用林地等问题再次发生,守护好绿水青山。
生态要保护,经济也要发展,矿山复绿后,接下来如何逐“绿”而行?
今年9月10日,武宣县东乡(风沿)光伏项目开工仪式在东乡镇风沿村举行。该项目总投资4.6亿元,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贡献清洁电力1.32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原煤消耗约5.5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8万吨。
9月26日,由广西能源集团旗下广投桂中新能源公司开发的来宾武宣合群风电场三期工程项目成功获得核准批复,再次刷新广西陆上风电项目核准的最快速度。如今,武宣县正沿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稳步前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方海说,接下来,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探索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绿色经济,让东乡的山更青、水更绿,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和美乡村做努力。
今年5月1日,武宣县28座矿山完成销号,意味着这场“复绿”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昔日挖山采矿,而今还“绿”于山,武宣在经历困惑、迷茫、抉择的阵痛后,开辟出一条绿色发展的光明大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武宣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庄严承诺。
近年来,来宾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守住青山、保护绿水,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生态之路。2019年、2023年,金秀瑶族自治县与忻城县先后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来宾,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如今在巧解“要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这道难题上,给出了“双赢”的答案。
来源:武宣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