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22900-2022)标准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

 

贡献专业力量

 

专注于绿色矿山科技领域

  • 回到顶部
  • 400-051-661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矿山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皖北煤电:“智”变触发“新”旅程

“智”变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必修课”。近年来,皖北煤电集团公司加快智能化建设,以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为基础支撑,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能源企业。

 

“智”变让传统煤矿“换羽而飞”

 

 

“数据每隔几分钟更新一次。”日前,在招贤矿业智慧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指着采煤工作面瓦斯预警平台介绍,通过平台实时显现瓦斯流量、浓度、温度等数据,每一个抽采钻孔都能被视频验收、每一趟抽采支管都能被在线监测、每一项抽采数据都能被精准传输,以此对瓦斯超限进行趋势预警,从而为未来一段时间工作面瓦斯治理提供建议。

招贤矿业主采工作面为I类容易自燃煤层,自然发火期为36天,瓦斯防治不到位极易引发颠覆性事故。数字化加持之下,以前靠人工统计的数据现在只需通过数据模型即可实现智能分析,从而实现瓦斯从治理到“智”理的转变,极大提高了瓦斯防治能力。2023年,集团公司煤矿区域瓦斯治理机组台效达到2920米/月,同比提升11.5%,瓦斯抽采浓度同比提升10%以上。

如今在集团公司,“智”变的场景随处可见。近年来,集团公司坚持数字化、智慧化赋能,实现传统煤企的“换羽而飞”。

 

 

在麻地梁煤矿,采煤员赵强坐在监控大屏前,注视着眼前皮带机、采煤机等设备的运转情况,电流、温度、瓦斯浓度等实时数据在屏幕上闪烁跳动。麻地梁煤矿是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成了贯穿煤矿企业管理全流程的十大智能系统,其中5G+智能开采系统入选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典型案例。受益于智能化成果,该矿被列入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范围,将享受10年企业所得税15%的优惠政策。

过去,一提起采矿业,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矿山工人身处地下几百米,不仅工作条件艰苦,而且劳动强度大。而在麻地梁煤矿,采煤员坐在地面、看着屏幕,晃动操作杆就把3万多吨煤采了,真正实现“采煤不见煤”。

这种变化的背后,源于麻地梁矿智能矿山建设的加速推进,通过技术赋能,尽可能地让设备替人工作,从而最大化降低安全风险、提升安全系数。如今,从通风、供电到采煤、掘进,从原煤生产到运输提升,现在在麻地梁煤矿井下,井下人员越来越少,“黑科技”越来越多:瓦斯巡检机器人、粉尘在线监测、智能变频器装置、远程会诊系统……信息技术的不断加持,让煤矿工人从会采煤到“慧”采煤。

 

“智”变带来质变

 

无人采煤、机器人巡检、数据互联“诊断”……笔者日前在走访部分煤矿时发现,越来越多的“智慧元素”被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得益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赋能,煤矿逐渐从“专岗专技专人”向“无人值守、机器巡检”转变,效率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走进昌恒公司主斜井机巷,漫长的皮带运输线旁空无一人,只有一台长相方正的巡检机器人在原煤皮带机上方来回穿梭,睁大“双眼”观察设备是否运转异样……该主斜井皮带全长750米、斜坡23度,是原煤运输的“咽喉”要道。过去需要6个人每天三班倒不停巡检保障原煤运输正常,一圈巡检下来,巡检工们汗水顺着头发尖直往下淌,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劳动强度大不说,一个不注意就可能摔倒磕伤。2022年12月,该公司引进了智能巡检机器人取代了传统人工巡检。智能巡检机器人收到地面控制室发出的指令后,会按照预定的路线,对主斜井皮带运输系统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检,全面提升了巡检效率,节省了用工成本,提升了安全系数。

 

 

走进朱集西矿一采区集中放水巷,一头87.7米长、550吨重的庞然大物跃然眼前,这就是有着“工程机械之王”“基建神器”“地下航母”等众多光环加身的大国重器——盾构机。在旁边集控室里工作人员的远程操作下,盾构机刀盘飞速旋转,削落的岩石碎块进入溜渣槽,通过传送皮带运输出去,很快就推进了1.7米。整个岩巷工程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一天最高能掘进20多米。2023年6月,“朱集西号”盾构机首月试运行期间就完成进尺252米;7月,岩巷掘进再创新高,跃升至402米,月平均单进327米,而之前,该矿传统综掘月平均单进也就在100米上下。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集团公司已建成1对国家级、4对省级智能化示范煤矿、17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3条智能化掘进作业线,实现了机械化替代劳动、自动化替代岗位、可视化替代监管、信息化替代跑腿“四个替代”。不久前,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的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煤矿建设3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集团公司荣获“2020-2021年度煤炭工业安全高效集团”称号,下属11对矿井也均获评安全高效煤矿。

此外,得益于智能化升级改造,2023年,集团公司产量效率稳步提高,煤业板块产量历史性突破3000万吨,煤业总进尺首次突破8万米,人均原煤生产效率1594吨同比增加194吨,煤岩巷单进水平分别较2022年提高5%以上,岩巷综掘率大幅提升至55%。所属各矿提升、供电、压风、排水、主要胶带机等系统均实现了自动化全覆盖,井下装载硐室、变电所、泵房和地面压风机房均实现了无人值守,部分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高的岗位工得以替换,共计减岗186个、减人740人。

2024年,集团公司将继续加快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新建12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智能化回采产量2500万吨以上,智能化开采率75%以上。

 

“智”变触发“新”旅程

 

近年来,集团公司深度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协同开展科技攻关105项,获授权专利26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与编制技术标准3项,国内首创“松散含水砂层注浆改造技术”在五沟煤矿成功实施,回收“四含”压滞煤炭资源15万吨,增收2000余万元。2023年5月,全国矿山水害防治现场会在集团成功举办,“五抓五促”水害防治经验受到广泛关注及推广应用。

“新”潮之下,集团公司产业转型的动能愈发强劲。“因煤而起”的集团公司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既以科技赋能“依托煤”,还明确了“转化煤”的具体路径,而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便成为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走进钱营孜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大型塔吊、挖掘机、运输车辆往来不绝,工人们正在吊装、焊接、捆扎钢结构,各项工程正有序推进。作为安徽省“十四五”核准的首台百万千瓦机组,钱营孜发电厂二期扩建项目总投资47.4亿元,配套建设一台世界领先水平的1000兆瓦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投产后年新增发电量50亿千瓦时,上网电量47.75亿千瓦时,将有效补充安徽省电力供应缺口,并为全省新能源消纳提供800兆瓦的调峰容量。

尤值一提的是,集团公司还明确了抢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思路,不断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10月,集团公司成立电力公司。目前,集团公司正全力推进在蒙项目麻地梁电厂前期工作,争取搭上“蒙电入皖(华东)”特高压通道,为安徽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电力保障。

 

来源:握手皖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