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22900-2022)标准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

 

贡献专业力量

 

专注于绿色矿山科技领域

  • 回到顶部
  • 400-051-661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矿山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煤油气综合利用树立节能降碳标杆——延长榆能化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在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靖边,坐落着一个体量庞大而又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工企业——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创立10多年来,延长榆能化不仅成功驾驭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装置,实现煤化工与石油、天然气化工的深度耦合发展,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碳,而且坚持创新驱动、调整结构,开发高端化、差异化、定制化聚烯烃产品,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双碳”战略和能耗“双控”政策背景下,延长榆能化敢为人先的成功实践,为我国能源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示范引领作用。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走进延长榆能化,探寻其创新之道。


  2021年是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延长榆能化)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延长榆能化生产聚烯烃产品185.6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60.11亿元、利润16.47亿元、税费20.18亿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四五”稳健开局、高点起步。

  这一年,延长榆能化新建的一期启动项目填平补齐工程进入稳定试生产阶段,较计划提前2个月达到设计性能,运行水平优于国内同类装置。在煤价暴涨的情况下,仅用6个月就实现正收益试车,贡献效益12.46亿元。

  这一年,延长榆能化新产品研发质效并进,中高端产品增效1.08亿元,其中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发泡料和光伏封装胶膜专用EVA填补了西北地区空白,产品创效能力显著增强。

  一个个数字,充分彰显了延长榆能化创新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优势。

  该项目以煤、油田气、渣油为原料生产聚烯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启动项目主要包括180万吨甲醇(年产能,下同)、150万吨渣油催化热裂解、60万吨甲醇制烯烃(DMTO)装置,60万吨聚乙烯、60万吨聚丙烯等,2014年7月正式投产。一期填平补齐工程建设180万吨甲醇联合装置、60万吨DMTO装置、30万吨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LDPE/EVA)一体化装置、40万吨聚丙烯装置等,2020年12月建成投运。至此,总投资接近400亿元的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一期项目建成后,延长榆能化聚烯烃总产能达190万吨,为国内非石油化工路线规模最大。

  “这个项目最初规划时其实也是‘煤头’。延长石油集团科学决策,力排众议调整方案,在国内外首次采用煤油气综合利用新技术。现在看来,当时的决策非常有前瞻性,既迎合了当前的产业政策,又把延长石油的煤油气资源禀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延长榆能化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采用23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将延长石油自有煤油气资源综合深度转化,具有原料多元化结合、碳氢互补、物尽其用的独特优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显著,可以有效弥补煤制甲醇“碳多氢少”和天然气制甲醇“氢多碳少”的不足,达到碳与氢的最佳配比。与现代煤化工同类项目相比,该项目能源转化效率和碳资源利用率分别提高16.88和17.74个百分点;甲醇综合能耗1.2吨标煤/吨,吨甲醇水耗仅为1.78吨,分别降低15.5%、70.33%;吨聚烯烃综合能耗优于行业标杆值。与煤头装置相比,该项目氧化碳、废渣、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0.38%、61%和59%,节水70.3%。

  据了解,在180万吨甲醇联合装置中,煤制甲醇产能60万吨,油田气制甲醇90万吨,另外的30万吨甲醇完全是依托碳氢互补“凭空”增加的。正如业界专家所言,延长石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路线,为我国资源清洁高效转化与能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该项目也因此获得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全国石化行业“十一五”优秀煤化工工程、“十二五”十佳工程、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

  2016年6月,煤油气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石化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认为,基于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合成甲醇的“碳氢互补”原理,碳减排效果显著,该项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快推广应用。

  2020年底填平补齐工程建成投运后,延长榆能化拥有6套主装置。该公司强化“大系统”运行意识,积极发挥各装置弹性、柔性生产优势,实现互联互通动态管控,持续优化运行工况,统筹物料及公用介质平衡,保持了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填平补齐工程进入试车阶段以来,延长榆能化仅用5个月实现全流程打通并产出合格产品,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试车周期缩短了近4个月。

  2021年11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对填平补齐工程各装置进行72小时考核标定。结果显示,该工程烯烃能源消耗1.4吨标煤/吨、水耗9.57吨/吨、二氧化碳排放5.11吨/吨,均优于设计值;能源转化效率58.87%,碳资源利用率57.49%,装置负荷率、装置能力和能效指标等均达标。

 

来源: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