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22900-2022)标准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

 

贡献专业力量

 

专注于绿色矿山科技领域

  • 回到顶部
  • 400-051-661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矿山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一个“煤矿厂区”如何重生为“艺术胜地”?

 

原中能榆阳煤矿通风机房现被改造为艺术建筑《飞翔的莲花》(8月19日摄)

 

地面上的黑色圆圈中,一棵巨大的仿真树拔地而起,树枝向四处延伸开来,无数鸟雀在其间翻飞鸣叫。

“这个黑色圆圈就是通向‘地下能源王国’的大门。”8月19日,在榆林中能文创园的艺术井口房里,工作人员赵瑞先用手摩挲着大树粗糙的表皮介绍,这棵树所在的位置曾是中能榆阳煤矿一个190米深的采煤竖井口。

“这件艺术品寓意着重生。”赵瑞先说,煤炭是大自然的产物,采掘利用后也终将归于大自然,艺术家以此为灵感赋予了井口新的内涵。“这树只有上半部分是真树枝,但没想到今年竟然发芽了。”赵瑞先感叹,这恰好与“重生”的含义相吻合。

这座占地135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榆林中能文创园,也正是其前身中能榆阳煤矿的一种“重生”。

园区里,由绞车房改造而成的煤矿记忆馆保留了中能榆阳煤矿的历史。馆内展板上记录着1997年至今,伴随着神府煤田开发浪潮,年产5万吨的小煤窑恒源煤矿如何逐步发展为现代化的中能榆阳煤矿,再到异地重建新矿的历程。

“这个煤矿可以看作是陕北煤矿发展的缩影,它见证了煤矿产业大发展和城市的变迁,同时也是榆林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尝试。”赵瑞先说。

为了与高速推进的城区建设相适应,2012年,陕西省政府专题会议明确该矿异地重建,新矿设在几十公里外的袁大滩。

煤矿搬走了,但矿区建筑留了下来。

怎样盘活国有资产,让煤矿记忆保留下来?2018年,榆林在原中能榆阳煤矿厂区改造建设榆林中能文创园,邀请西安美术学院郭庆丰等4位艺术家入驻,为矿区旧厂房注入文化艺术元素。

“这个咖啡厅中央下沉的区域,猜猜它曾经是什么?”赵瑞先为记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一座宽敞的咖啡厅,厅中央下沉区域摆放着复古桌椅和原木色书架,天花板上悬挂着白色的丝绸。

“这里原来是职工浴池。”赵瑞先介绍,“煤矿工人从矿井出来后,洗浴是很重要的步骤,甚至可以说是作业的环节。这就是工业文化的一个重要记忆,所以我们改造时尽量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肌理和使用痕迹。”

此外,园区内900平方米的原职工更衣室被改造成美术馆,陈列着《千家绣——黄河的衣裳》等沿黄区域精美刺绣艺术品;下沉空间里的废旧沉淀池变身为陕北石狮博物馆,墙龛里的灯光静静照着沉睡的郭家畔村石镇物;原锅炉房、变电所等转化为艺术家独立工作室,摆放着一幅幅关于榆林老城记忆的画作;原游泳馆变身影视拍摄基地,见证了电视剧《啊摇篮》等作品的诞生……

园区里,随处可见利用原煤矿设施改造而成的钢铁艺术品。这也体现了该园区的艺术理念——改造后的建筑与原有工业遗迹要相融又独树一帜,有工业的味道又不乏现代生活的香醇。

“原本以为关停了就荒废了,没想到可以再次利用。”中能袁大滩煤矿机电运行中心工作人员王世飞站在白色砖墙之间感叹,他记忆中的通风机房,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了艺术建筑《飞翔的莲花》,砖墙上错落有致地悬挂着陕北剪纸样式的锈红色铁板和混凝土块。

2009年来中能榆阳煤矿,这是王世飞的第一份工作,他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现在的环境非常舒适,也很漂亮。而且很多地方没有大变动,能让我回忆起曾经的样子。”近10年后再次回到这里,他不再是为了选运煤炭,而是参与研学培训。

“这里已经形成了以艺术写生、研学培训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省国画院、西安美术学院等众多艺术院校的写生基地。”赵瑞先介绍,开园以来,榆林中能文创园已接待研学、旅游团队60余批次,共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第三批陕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

“这里和印象中的煤矿完全不同!”来园区参与研学培训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20级研究生王伦容说,“这里艺术气息很浓厚,让我对煤矿厂区有了新的认识,感觉很新奇。”

    作者:张乐佳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