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22900-2022)标准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

 

贡献专业力量

 

专注于绿色矿山科技领域

  • 回到顶部
  • 400-051-661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矿山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青春作伴:平朔矿区从荒山废坑向绿水青山的跨越

      调研组成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峻岭教授 杨东丽、李毅博、刘思源、张昊楠、张诗豪博士等

  ——————————

   位于晋西北朔州的平朔矿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刚刚建矿时就已经有了“边采矿,边复垦”的超前意识,注重将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修复齐头并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平朔矿区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早已走在了全国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前列,成为全国矿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平朔矿区由荒山废坑变成绿水青山,离不开一代代年轻人扎根矿区绿色大地、守护一方山水一方绿的艰苦实践,每一代年轻人,都是共青团组织树立的青年楷模。

  三代矿区年轻人:绿色的守护者

  50后的矿山美容师

  50后陈建军是第一批在平朔矿区从事生态修复工作的工人之一,这位当年的优秀共青团员,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矿区这片土地,见证了矿区绿色奇迹的产生。

  陈建军说:“我是1990年通过美国人的选拔来到矿区排土场做绿化工作的。”陈建军回忆,矿山修复工作最早由美国的相关技术人员主导,主张在矿山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和草木樨等具有保持水土作用的豆科类植物。但这一单纯的“种草复绿”理念在黄土高原上遇到了“水土不服”。草本植物容易退化,草本退化后土地复垦的效益难以延续,复垦的效果十分不理想。后来,中国的专家经过研究认为,不能单独种草,而要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种植方式才能巩固生态修复效果。陈建军的工作就是配合专家观测、记录草木的生长状态供专家进行研究。40多年,在像陈建军这样一批矿山“美容师”的细心呵护下,昔日矿区寸草不生的黄土地慢慢变成了满眼绿色、春意盎然的植物园。复垦区的水土保持效果得到极大提升,而且极具观赏性,生态价值得以显现。

  60后的矿山整形师

  矿区的生态修复效果同样离不开几十年专注矿山“整形”的科研人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的白中科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扎根平朔30多年,深耕、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理论方法和实践探索的矿区整容师。60后的白中科在潜心教书育人之际,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将全部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是什么促使白中科教授每年都要从北京来到晋北小城进行野外考察呢?原来,白中科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末在山西农业大学读研期间,便跟随自己的导师来到平朔,与矿区土地复垦结缘。2004年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后,白教授开始牵头组建包括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省生物研究所、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等在土地复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科研攻关团队,围绕平朔地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实际,开展了大量试验、调查和监测,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30多年来,矿区建设者和广大的科研工作者通过推进以露天挖损区、废弃岩堆置区、开采沉陷区“三区”治理为重点的大规模复垦工程,有力助推了矿区生态环境建设,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9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仅安太堡煤矿排土场一地的复垦耕地面积就达到534.04公顷,复垦林地面积759.39公顷,土地复垦成绩斐然。

  70后的矿山管理师

  贺振伟主任是中煤平朔集团负责矿区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主要职能部门的负责人。70后贺振伟大学一毕业就进入矿区工作,有过基层团干经历的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27载春秋。谈起一开始从事矿山土地复垦工作的经历,他记忆犹新:“平朔矿区地处黄土高原地带,常年干旱少雨多风沙,在正常的黄土上种植植被都很难存活,更何况是遭到严重破坏的土地,难度可想而知。”20多年来,他凭借面对困难不服输的那股韧劲儿,带领团队工作在矿区实验室、排土场、办公室,无数个日日夜夜辗转,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摸索出一套多树种搭配、适宜当地生长的种植方案。由他组织制定的《平朔绿化复垦管理办法》《平朔露天矿剥离工程管理办法》等节能环保管理制度,也让企业的节能环保和生态修复事业一步步走上正轨化、科学化。在他的办公室墙上,至今还挂着平朔矿区影像图、生态修复规划图、复垦现状图三幅图,矿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每推进一步,他都会欣喜地在这些图上勾出一笔。用他的话来说,这些图既是他青春的缩影,也承载了他对矿区未来发展的希望。

  同是70后的中煤平朔集团下属生态产业管理中心主任柴书杰,十几岁便跟随父母从东北来到平朔矿区,是一名典型的“矿二代”,也是远近闻名的青年岗位能手。在父辈的影响下,他对矿区有着特殊的情怀,立志将青春奉献给矿区这片土地。如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为现实,是柴主任的工作目标。在他的带领下,“目前,平朔在复垦区已经建成了8万方的人工湖、300多座的日光温室、1.6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还有博物馆、养猪、养羊等设施。”柴书杰介绍,平朔目前正在规划发展一些经济附加值高的生态农业,如种植优质紫花苜蓿,发展牧场经济,利用温室大棚,发展苗圃、蔬菜种植等产业。“一户农户若承包8到10个蔬菜棚,年纯收入能达到将近10万元。这在当地算是很可观的收入了。”柴书杰对平朔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十分看好。另外,考虑到未来煤炭资源枯竭后的产业接续问题,他说:“企业将利用矿区光照充足的条件,以发展光伏产业作为未来企业转型方案之一,这一设想也正在积极谋划中。”

  青年是矿区未来绿色发展的主力军

 “让矿山变绿”的梦想凝结了一代代青年的智慧和汗水,这一梦想需要广大青年接力奋斗,为矿区未来的绿色转型发展持续“造血”。

  平朔矿区的运转主要由青年支撑起来。据何振伟主任介绍,目前整个矿区的从业人员有2万多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占到了全部从业人员的70%左右。他们中间有从事专业化要求较高的朔州本地的大学生,也有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流工人,还有一些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术背景也能胜任的岗位,如矿上搬煤运煤的司机、爆破工、选煤工、钻工、厨师等。这些青年构成了保证矿区正常、有效运转的中流砥柱。

  平朔矿区的绿色发展也主要是由青年谋划。据柴书杰主任介绍,他所在的生态产业科,虽然只有15人,但40岁以下员工占比73.3%。他们大多毕业于国内农林院校。矿区在这批青年的设计规划下,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考虑到煤炭资源枯竭后矿区还能否发挥价值问题,这批青年也在为矿区的绿色转型发展设计蓝图——利用矿区光照充足的条件发展新能源产业;充分发挥复垦地的生态价值发展生态农业、畜牧业;利用好矿区的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

  平朔矿区绿色转型需要青年人才。正如白中科教授指出:“绿水青山不是放在那里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修复完成了,绿色发展、生态建设也要有新目标、新要求,后辈们肩上的担子丝毫不比现在轻,这需要这些青年人才接好接力棒,跑好这场绿色接力赛。”

  现实话题:多措并举为矿区嬗变留住人才

  平朔矿区绿色转型更需能留住人才。然而,平朔地区的青年人才流动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人口流动量大、流出人数增多、净增长率低的情况。据朔州市统计局官网显示,“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1593444人,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1714857人相比,10年间减少了121413人,降低7.08%,年平均增长率-0.73%”。可以看出,当地人口流出量占比较大。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地薪资吸引力有限、产业发展格局失衡;另一方面,当地在就业的供给能力上也稍显不足。不少居民曾表示:“在矿区工作,收入自然可观,但孩子学习的专业与矿产相差较大,加之当地就业机会、薪资待遇以及劳动强度等原因,孩子还是愿意去外地安家落户。”

  面对朔州当地“人才流动大”“引进难”“留不住”等问题,需要各方施策、多措并举,以人才返乡助推人才兴乡,以能人带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优化服务、提升质量,靠情感留人

  朔州作为晋西北小城,要重视人才对本市经济、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本地人口流出的情况,要以“三宽”精神提升服务。一是要“宽广”,广招天下英才而聚之,通过建立并完善人才服务体制机制,热情周到为到朔人才提供服务,鼓励优秀人才不断在平朔大地上充分发挥自己所能;二是要“宽厚”,薪资待遇、福利补贴、工作环境要宽厚,让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英才专注于自己本身领域,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创新力;三是要“宽容”,留给青年人才“试错”空间,为青年人才提供“试错”保障,不断提升城市的“温度”。

  (二)建章立制、加大投入,用政策留人

  小城市想要留住人才,除了以情留人外,还要靠制度政策吸引人。一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当地各用人单位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同时,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奖励资金的占比也要逐年增加。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奖励分配机制和人才激励制度。鼓励并推动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奖励举措改革,要靠事业留住人才、靠平台吸引人才、靠物质奖励人才、靠归属感感化人才,要尽最大诚意留住人才。

  (三)依托产业、聚集力量,营造环境留人

  传统煤矿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新兴绿色产业被赋予新的使命。要依托产业聚集广大青年人才,将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发展与新兴产业开发相结合,引导各类人才在创新产业升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新兴绿色产业上下功夫。新兴绿色产业具备的异质性能确保人才的黏着性,通过引进、培育、发展专业人才,打造新兴产业,通过政企合作、技术入股、行业技术开发等,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朔州地区经济发展,使得人才完全融入城市生活,降低青年人才、当地劳动力人口流失率。

  (四)本土培育、外引输入,双向稳固人

  平朔地区的人才发展要坚持“两手抓”的方式。一是要关注培育平朔本土人才。本土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返乡就业相对稳定,特别是对于有乡土情结传统的中国人来讲更是如此。加大对本地人的人才培养力度,放宽本地人才返流政策,跟踪定向培养本土青年,将这些人才吸引回来,服务家乡建设。二是要重视对外来人才的引进。要充分满足外来人才的物质需求,给予落户等途径;同时建设好本地城市文化,以文化涵养人才,有选择地将外来人才转化为本土人才,借力外来人才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本土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