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

(GB/T22900-2022)标准

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

 

贡献专业力量

 

专注于绿色矿山科技领域

  • 回到顶部
  • 400-051-6619
  • QQ客服
  • 微信二维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矿山生态修复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在

瞭望丨绿色发展的漳州探索

新华社客户端 文|韩水海张云峰吴静芳     

20191102100923

福建漳州的生态茶园 游斐渊摄    

◇漳州市森林覆盖率达64.83%,所辖11个县市区中有9个国家级生态县。“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这不是城市规划蓝图,而是漳州很多市民家门口的风景,眼前的幸福 山清水秀,绿色发展,是漳州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地处闽南、物产富饶的漳州,森林覆盖率接近65%,目前全部11个县市区中,有9个为“国家级生态县”,78个乡镇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 不仅绿色,而且和谐。 漳州曾走出过“四有干部”谷文昌,孕育过110服务精神,更为中国女排一路拼搏夺冠作出过巨大贡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漳州以“守初心、担使命”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生态文明战略,通过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生态之城 “去年9月我大学毕业回家时,真的被眼前的变化惊着了……”家住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南星村的许斌说,他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家乡南星村竟脱胎换骨成眼前“水清岸绿”的模样。 南星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多年来一直是“脏乱差”的典型,水体黑臭,治理难度很大,连千年古刹南山寺边的放生池也堆满陈年垃圾。“概括起来就是道路不平、垃圾成堆、蚊虫乱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针对上述民生“痛点”,漳州市更以铁的决心和举措,全面深化整治行动。通过“河道清淤、拓通改造、截污治污、生态补水、绿化提升”,累计投入逾15.7亿元,完成了全部河道清淤,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并总结出一系列可复制的经验。 “人家都羡慕我们呢,说我们住的是‘湖景房’。”年过七旬的黄亚西老人是龙文区蓝田镇湘桥村人,对家门口这条曾经淤堵黑臭、目前已建廊栽花、风情万种的九十九湾河感慨良多。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漳州已很普遍。“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已不是城市规划蓝图,而是很多市民家门口的风景,眼前的幸福。 曾是荒郊野地的碧湖,现已发展成碧湖生态园,商贸、服务业等社区配套完备。住在这一社区、已从“村民转身为市民”的严育斌说:“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不仅环境变美了,公共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生活非常便利。” 吸进肺里的空气、喝进胃里的水,才是最大的民生。漳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了一批生态示范项目。目前漳州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313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5.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5%。 

工业要绿  入眼一片翠绿,绵密的绿树沿着湖岸,扩展到整个视野。若不是继续前行,难以想象这个“中式后花园”所处的位置,竟是机器轰鸣、铁水翻滚、钢花四溅的钢铁工厂——福建三宝钢铁。 位于金峰开发区的三宝集团生产区,没有异味刺鼻,没有烟雾弥漫,没有粉尘飞扬,与之相反的是静谧的亭台湖畔,厂房被葱郁的林木簇拥着。 “企业的经济价值不能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三宝集团董事长王光文在主题教育研讨会上坦言。近年来,三宝集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投入近4个亿对厂区环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仅2018年一年便利用余能余热发电并网3.4亿度,节约标煤约10万吨,节省成本近2亿元。 废弃的快餐盒、一次性杯子、牛奶盒……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漳州市陆海环保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仓储区,堆积如山的塑料瓶、餐盒经分类后,被打包成块,摆放得整整齐齐,一点垃圾异味也没有。“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纸塑分离、铝塑综合处理等专有技术和工艺,生产出再生纸浆、再生铝粉和再生塑料颗粒,回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制品中。其中,我们的再生塑料颗粒被评为了‘福建省单项冠军产品’。”陆海环保再生利用中心常务副总王华亮说。“绿色制造”让生产更加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产业园区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以带动企业发展,也可以破解产业园区在跨越式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漳州市芗城区委常委、金峰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郭炎河说道。 近年漳州积极引导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为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漳州出台《漳州市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实施计划》,以重点用能企业及优质产业为创建主体,优先培育在机械、电子信息、食品、轻工、钢铁、化工、造纸等行业中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并纳入绿色制造体系试点单位,以期在2020年初步建立漳州市绿色制造体系。同时,在节能技改、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项目方面提供资金扶持,支持省级龙头企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   

 厚植农业绿色基础 “前几年刚推行化肥减量化行动时,因为成本高,收益又看不清,村民很少响应。”漳州市平和县高寨村党支部书记卢溪河说,后来村民看到有机农业的市场收益,纷纷改变做法,开始少施化肥农药,改用有机肥。 漳州地处亚热带,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00多万亩,水果、蔬菜、乌龙茶等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福建省前列。但此前受粗放发展模式影响,农户种植普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问题,甚至出现因过量施用化肥致土壤退化的情况。 绿色发展,同时也是有效益的发展。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漳州市委、市政府统一了认识,将“化肥使用减量化”列入国家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及市委一号文件中进行谋划,并将其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对县党政领导的考核体系中,以此为抓手推动绿色发展。    

一是大力推广有机肥以替代化肥。漳州市近年每年都整合1.6亿元专项资金示范推广有机肥。各县依托特色产业,建立村级百亩、乡镇千亩、县级万亩的“百千万”有机肥示范推广工程,带动商品有机肥使用面积60万亩。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示范项目,从根本上打通有机肥及沼肥利用最后一公里,减少化肥使用量。    

二是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分区域、分作物建立示范区。通过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豆科绿肥、土壤调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带动漳州全市化肥年均使用量减少5%以上。目前,全市建成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85万亩,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2.45%。 农业基础和产品越来越绿,绿色休闲观光农业的概念和实践也便应运而生。 “我们依托蜜柚产业,充分利用柚海、农家、生态等元素,将昔日偏僻的山区蝶变为景区。清明时节推出赏柚花游,国庆后推出采摘游,一年游客上百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350万余元。”说到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卢溪河充满自豪:游客多了,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卖起土特产,开饭店、民宿。“去年我们还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呢。”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漳州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日益显现,目前已形成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茶叶、食用菌等九大特色产业,九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195亿元。2018年,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以上,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化肥农药使用量则分别比2016年减少11.7%和9.7%,下降幅度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漳州绿色发展,生机勃勃。